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是个难题,从检测技术到治疗技术一直以来都没有好的方法,一直采取“千人一方,万人一药”的方法控制病情的发展。另外,许多患者对药物的作用也并不了解:我国85%以上的肝病医生不具备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常识,患者只要查出感染乙肝病毒,医生开出的治疗方法“千遍一律、万人一方”基本上都集中在干扰素及核苷(酸)类药物上。但科学研究表明,干扰素并不适应于所有的乙肝患者且副作用较多。长期用药甚至还会促使病毒变异及肝纤维化的毒副作用,导致病情恶化。在肝病治疗上,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
检测不有效让乙肝走进了迁延不愈怪圈
有效检测是任何疾病科学治疗的前提,“无检测不用药、检测不清不乱用药”是从医开药的基本原则,而对于易发生“误诊漏诊”现象的肝病患者来说更是如此。但从目前肝病医学发展状况来看,由于乙肝病毒构成复杂,并不是随便一项乙肝检测技术就能有效检测到患者病情。
“大多数乙肝患者在一般医院检查时,只做两对半、肝功能、病毒DNA检测,只能判断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以及病毒复制的大致情况,并不能有效反映病毒具体情况,有些患者由于HBV出现突变,造成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使医生对病情误判,从而出现盲目治疗现象。”京疆益民肝病研究院杨红主任说。
临床研究证明,传统的乙肝检查只做乙肝两对半和HBV-DNA检测只能检测出是否感染乙肝病毒;而目前比较流行的乙肝病毒变异、耐药检测系统并没有有效做到病毒基因分型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实现深入的剖析乙肝病毒基因的类型。这导致了很多患者的病情因为不科学的诊断变得迁延难愈。
乙肝病毒分型检测打破病毒检测盲点
据京疆益民肝病研究院杨红主任介绍,根据HBV全基因序列异质性≥8 %的界限,以及HBV基因型呈现一定的地理区域性分布,在不同人种中的流行及传播的方式也存在差异这一特点,肝病从业人员将HBV-DNA分成八种不同的基因型,即:A、B、C、D、E、F、G、H,美国和欧洲主要流行A型和D型,我国内地主要流行A、B、C、D 4种HBV基因型。但传统的乙肝检查只做乙肝两对半和HBV-DNA检测只能检测出是否感染乙肝病毒;而目前比较流行的乙肝病毒变异、耐药检测系统并没有有效做到病毒基因分型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新的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技术成功的突破了传统乙肝检测盲点,使有效检测乙肝病毒成为可能。不仅能够精有效定每一个区病毒基因的特性,还可以有效检测出哪种药物产生了耐药,如C区发生基因变异的大三阳患者不适合干扰素治疗,P区变异多为长期服用核苷类药物所致,继续服用将导致病情加重,X区变异的患者极易发生爆发性肝炎、肝硬化和肝恶化这些情况均可能对病情的了解产生偏差,S区变异株可引起免疫逃避,造成HbsAg假阴性等,实现对乙肝病毒的360°有效检测。
杨红主任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小建议:
在使用核苷(类)药物治疗前,先做快速病毒基因分型检测,以确定用药种类;
在治疗的最初两年,对于轻微肝病患者,推荐每6个月检测快速;
两年后建议每3个月检测快速,因为这个时候病毒变异、耐药出现的可能性更高;
对病情较重的患者来说,病毒变异、耐药的后果会迅速表现出来,并可能威胁生命,因此建议每3个月检测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