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乌鲁木齐益民中医院官方网站! 新疆肝炎诊疗中心 咨询电话:0991-8590888

在线咨询 | 预约挂号官方QQ手机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肝病焦点 >

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符合《国际肝炎防治指南》

来源:乌鲁木齐益民中医院 更新日期:2014-03-04 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挂号
本文已帮助1089人解决问题 网络咨询挂号,免挂号费,优先就诊。

  新医讯: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符合《国际肝炎防治指南》,受到国际权威医学机构的一致认可,2013年开始应用于我国临床肝病诊疗并取得可喜成果!

  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诞生 标志乙肝病毒“数字化”有效检测时代的到来

  临床研究证明,乙肝病毒本身具有变异性,在慢性乙肝治疗过程中,传统的乙肝检查只做乙肝两对半和乙肝病毒定量(HBV-DNA)检测;只能判断出是否感染了病毒以及病毒复制的大致情况,并不能为针对性治疗提供有力数据。而目前比较流行的乙肝病毒变异、耐药检测系统并没有有效做到病毒基因分型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中国国际生命工程院云集多名国内外知名肝病医生联合攻关,最终共同研发出乙肝病毒基因结构变异检测系统。

  由于HBV基因型呈现一定的地理区域性分布,在不同人种中的流行及传播的方式也存在差异,根据这一特点,肝病从业人员将HBV-DNA分成八种不同的基因型,即:A、B、C、D、E、F、G、H,美国和欧洲主要流行A型和D型,我国内地主要流行A、B、C、D 4种HBV基因型。

  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能有效检测不同型别的乙肝病毒在流行特征、致病性等方面差异,得知乙肝病毒在流行特征、致病性等方面差异与肝病临床表现、转归、严重程度和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情况显著相关。

  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符合《国际肝炎防治指南》 实现有效检测、科学用药、对症治疗

  据了解,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是即乙肝两对半、肝功能、乙肝病毒DNA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变异及耐药检测之后产生的第五代乙肝病毒检测技术。不但可以详细的检测乙肝病毒基因的类型,并且全程监控乙肝病毒的活跃程度、传染强弱、病毒变异耐药情况、病变程度以及患者康复几率,从而为医生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乙肝病毒有A-H八个基因型,包括B/C混合型感染等。其中B型和C型HBV对干扰素治疗不敏感,尤以C型为甚;B/C混合型感染对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效果差。而每个病毒型又分四个区,如C区发生基因变异的大三阳患者不适合干扰素治疗;而P区的变异多为长期服用核苷类药物所致,继续服用可导致病情加重;X区变异的患者极易发生爆发性肝炎、肝硬化和肝恶化这些情况均可能对病情的了解产生偏差。

  “肝病从业人员可以通过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有效了解乙肝患者不同的HBV-DNA类型和病毒各区变异情况,从而科学治疗对症用药!”全国肝炎治疗研究中心主任田庚善说,“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有效符合《国际肝炎防治指南》,解决了我国乙肝检测的盲点,实现了有效检测科学用药、对症治疗”。

  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临床“科学 有效 高效”诊疗 取得可喜成果

  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技术在乙肝大三阳、小三阳等肝病的检测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对欧美的数万名肝病患者临床观察发现,针对患者的基因类型制定治疗方案既可以避免出现误诊、漏诊、错诊,又可以为医生个性化的诊疗提供科学的依据,减少患者一些不必要的检测,减少患者的病痛的同时节省患者的治疗费用。

  “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是患者诊断的必备手段,而病毒基因分型检测的有效性则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有效治疗,传统方法检测肝病五项,仅能判断是否感染了肝病和传染性大小。肝病病毒变异后,常规检测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诊断,易造成误诊误治。目前我院在国内已率先引进了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技术,使医患双方能够有效了解病情,避免误诊误治的风险。”京疆益民肝病研究院肝病医生杨红说,自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临床应用工作在我院开展和实施以来,已帮助数千名久治不愈乙肝患者重获健康。

  此外,据京疆益民肝病研究院肝病医生杨红介绍,由于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技术对实验室的条件、操作者的技术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技术只在我国少数的肝病医院才有推广,京疆益民肝病研究院是新疆内首批引进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技术的医院之一。

上一篇:我省首台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技术落户京疆                          下一篇:肝病对人体发出的7种信号!

看看大家都关注什么?

/Common problem

乌鲁木齐益民中医院
专业-专病-专治

坐诊医生专科
许月梅 肝病科主任
主任医师、乌鲁木齐益民中医院首席肝病医生, 临床经验丰富, 深受患者好评……【详细】
张玉雯 肝病科副主任
乌鲁木齐益民中医院首席肝病医生,30年临床肝病经验,中西医……【详细】
医院地址:
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南湖东路
(新)中医广【2020】第07-10-008号